近年来我科根据自治区审计厅和市局的安排部署,积极开展了对部分旗县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和资金的专项审计。从审计结果看,被审计地区基本能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各地区加大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力度,强化了政策兜底帮扶,有效推进了产业就业帮扶,进一步保障了农民财产权益,脱贫群众收入稳步增长。但通过审计也反映出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如经营性产业项目低质低效、分红类项目无法按时收回本金及收益等。
(一)经营性产业项目低质低效。审计发现,一些产业项目建成后收益率偏低,部分甚至长期闲置,无法发挥预期效益。如种植大棚、储窖、养殖场等建成后大多出租经营,收益率难以达到同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有些产业项目年收益率甚至不足1%。问题尤为突出的是各地的网室大棚,经现场调研基本均已闲置,部分破损毁坏无法发挥使用效益;但因为是帮扶资产地方乡镇又不敢擅自拆除,现已严重影响土地使用效率。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一方面是项目实施前缺乏足够的市场评估,未能准确预测市场实际需求;其次是承包方经营效益不佳、自身收益无法满足导致交租困难。审计建议当地政府要因地制宜,根据地区特点和优势积极探索一批立的住、走的远的产业项目;加强项目立项前期的考察调研,切实针对地区情况和市场需求实施项目,避免项目盲目低效、功能过剩;进一步落实已建成项目的管护责任,积极探索研究帮扶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打开思路拓宽经营渠道,除出租经营外积极探索自主经营模式,确保项目资产稳定良性运转;对确实已无法发挥效益的帮扶资产如网室大棚由地方政府统一进行规划处置,解放生产力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率。
(二)利息分红类帮扶项目本金及收益难以按时足额收回。经审计,被审计地区各乡镇投入大量帮扶资金入股到一些公司、企业,以获取利润分红形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但实际情况却是大多入股资金难以保证收益按约定收回,甚至部分本金到期也无法收回。当地政府虽也采取了应对措施如发送催缴单、向法院提起诉讼等,但因公司经营效益不佳或缺少可执行资产导致投入资金迟迟无法收回产生资金损失风险。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当地缺乏可持续的实体产业,导致简单入股分红项目比例偏大;“一投了之”,对入股企业也缺乏健全严格的评估,未有效落实抵押担保手续。审计建议各地区增加实体经营性产业,减少简单入股分红项目的比例;其次应严格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对入股企业要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调研,了解企业的资产结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实施有效可行的资产抵押手续以确保帮扶资金安全、持续、稳定的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