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的预算执行审计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相关规定,对部门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的监督审计。旨在确保预算执行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提升部门财务管理水平、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从以下五个方面对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进行归纳总结。
一、审计范围与内容
审计范围通常涵盖部门本级及下属单位,涉及预算编制、执行、收入、支出、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多个方面。审计内容全面而细致,包括内部控制情况、预算编制管理的科学性等。
二、审计发现的普遍问题
预算编制不规范,如未据实编制专项经费,导致决算报表数据不准确。资产管理不到位,存在资金绩效不高、差旅费超预算、培训费核算不规范等问题。 项目管理中,政府采购项目未进行科学论证,预算资金绩效低下。违反决策程序,如向财政局提交城乡发展专项资金分配方案存在不合规情况。
三、审计方法与流程
审计方法多样,包括审阅法、核对法等,以资金流向为主线,追查资金去向,确保审计质量。审计流程严谨,从制定审计计划到出具审计报告,均遵循法定程序,确保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
四、审计整改与建议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机关依法出具审计报告,并提出具体的整改要求和建议。被审计单位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如完善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等,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强调审计整改的跟踪回访,建立审计整改台账,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整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五、审计成效与影响
通过预算执行审计,部门的财务管理得到显著规范,资金使用效率提高,违纪违法行为得到遏制。审计结果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增强了部门的公信力和透明度。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促进了部门预算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随着审计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审计制度的日益完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将更加高效、精准。部门应持续加强内部控制,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确保预算执行的合法合规和高效使用财政资金。审计机关将不断创新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能,为部门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